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2/21兽医导刊是什么级别(兽医毕业论文题目)
- 12/12新闻研究导刊这个期刊怎么样呢(兽医导刊发表
- 12/09兽医导刊文献检索论文(兽医导刊杂志)
- 12/07兽医导刊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标注(兽医毕业论文
- 10/17和庄镇畜牧兽医站深入开展2022年度秋季重大动物
没有《侏罗纪世界3》中的古兽医,恐龙受伤得病(2)
古病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依据现代医学理论研究古生物病变,涉及病理学、生物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等领域。这些病变证据还会透露古代动物的打斗行为信息,包括被捕食者反抗捕食者、种内或种间蹬踏等行为。
古生物学家曾经发现有一条三叠中国龙的右上颌骨的第6齿窝完全封闭,而且其表面非常光滑,这种现象非常罕见。为了了解齿窝封闭的原因,科学家对其上颌骨进行了X光扫描。结果显示,与其他齿窝里有矿物增生的情况不同,第6齿窝几乎是实心的,被继发性骨组织填充了。
作者:王董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生
受伤恐龙饱受折磨
从古生物遗留的骨骼化石中破解亿万年前疾病留存下的信息,就如同福尔摩斯探案,既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也需要合理的想象和严密的推理,更离不开高技术手段的辅助。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用牙过度齿窝封闭
编辑:许琦敏
此外,还有少数科学家会使用骨组织切片方法对病变骨骼化石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可以最直观地反映骨骼状态,包括一些已经痊愈的创伤,也能从骨组织切片中发现诸如骨折之类的伤病证据。但该方法会对化石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属于常规的研究方法。
未来,随着携带古病理学信息的化石增多、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研究手段的丰富,古生物学家将不断推进古病理学的研究进程,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准确的病变信息和生物行为学信息,还原真实的古生态。
由于化石埋藏的局限,绝大多数病变的证据都体现在骨骼化石上。经过大量研究和经验总结,科学家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古人类病理学与很多大数据交叉,诞生了一些新的研究项目。例如“全球健康史项目”研究了一万年来人类的病理模式与自然环境、人类行为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关联。在古脊椎动物领域,也有不少延续时间较长的动物类群,如何利用大数据的手段研究某一类群中的病理模式和自然环境、行为习惯变化,甚至动物的社会性联系将是古病理学深入研究的方向。
高科技探查远古疾病
脊椎融合透露病变
▲禄丰龙病变肋骨。(邢立达/摄)
继发感染与骨髓炎
>>>延伸阅读
许氏禄丰龙和孙氏彝州龙都是来自云南省早侏罗世的蜥脚类恐龙。古生物学家发现,有不少禄丰龙化石的第7、8节颈椎融合,而彝州龙的第4、5节尾椎融合。
与中华盗龙同时代的对手中,最有可能对它造成这种伤害的,就是各种蜥脚类恐龙,如马门溪龙类。马门溪龙体长可达20余米,其最大的特点是脖子长,而且尾巴末端有冠状的尾锤。
▲中国盗龙肩胛骨的断面可见骨痂边缘与其下方的骨皮质分界清楚,红色箭头指出其界限。(邢立达/摄)
巨大骨痂化石留痕
第一,无法在健康的动物化石上发现古病理信息;第二,无法在疾病直接中断生命的动物化石上发现古病理信息;第三,患病后痊愈的动物化石上可以发现古病理信息。所以,只有那些在患病后延续了一段时间生命,病变对其骨骼或其他可保存的组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的古代生物死亡后,其病理信息才可能通过化石遗存下来。随着研究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如今还能够在愈后的化石中发现古代生物的患病证据。
伤口感染发展到这种程度需要较长的时间,这意味着这条禄丰龙在受伤后又存活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它忍受着越来越严重的痛苦。通过现生鸟类或爬行动物的患病情况,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这条禄丰龙当时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行为变化,如体温升高、免疫力减弱、呕吐、乏力、活动范围减小等。不知道它后来是否死于这次伤口感染,但毫无疑问,这给它的生存造成了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脊椎关节病、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DISH,又称强直性骨质增生症)、骨折愈合和骨感染,都有可能造成关节的骨化愈合。但是,骨折一般会出现骨变形和骨痂,感染则会引起骨密度的变化。这些特征在这两具化石标本中都没有被发现。而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的骨化部位与脊椎关节病不同,脊椎关节病一般是三节以上的椎骨融合在一起,出现波浪状的增生,所以科学家把它们诊断为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
文章来源:《兽医导刊》 网址: http://www.sydkzz.cn/zonghexinwen/2022/0722/1070.html
上一篇:无惧苦累脏 青年女兽医用心守护动物健康
下一篇:首个中兽医针灸国家标准在兰州诞生